琉璃工房的發(fā)展愿景,是在當代國際社會,建立一個華人文化品牌。
一九八七年創(chuàng)業(yè),由七個來自電影的工作班底,對于今天所謂的「中國脫臘鑄造法」,也就是一般國際慣稱的「Pate-de-Verre」,「Cire-Perdue」,在一無所知的「零經驗」的情況下,以創(chuàng)業(yè)董事長楊惠姍個人畢生積蓄,近七千五百萬元新臺幣的龐大投資,從黑暗中摸索建立了今天整個華人世界「中國琉璃」嶄新的新世紀。
琉璃工房由原來的七個創(chuàng)業(yè)伙伴,發(fā)展成今天--包含淡水工作室、上海工作室等兩個工作室;以及香港、新加坡公司四個公司,共計四十五個直營藝廊的規(guī)模,是亞洲最大的以脫臘鑄造法為產業(yè)的水晶玻璃制造團體。
然而,對于琉璃工房企業(yè)思考核心,始終相信,不重視思想,不注入情感,技法和材質的價值,永遠只能停留在技法和材質的層面。因此,琉璃工房有意地把「水晶玻璃」的一般性名稱,正式定義為「琉璃」的名稱,沿用了中國漢代以來對玻璃的稱呼,除了強調對思想和情感的自我定義和期許,更強調了民族文化的使命感。
琉璃工房相信,「玻璃是一種材質,而琉璃是一種思想,一種感情。」